:::

幸福分享

2013-06-21

就是要新好生活:美好生活,可以這樣過

 
就是要新好生活:美好生活,可以這樣過
 
◎ 邱惠敏
 
傳統價值觀教導人們「更大更多等於更好」,
卻可能敵不過天災、金融風暴等無常考驗,
如同佛法揭示,
世間的財富是惡王、水、火、盜賊、不肖子孫等五家共有,
隨時可能化為烏有,少欲知足才能獲得真正的快樂,
不妨試著轉化心念,運用「以更少活得更好」的新好生活觀,
掌握簡單過、快樂活的幸福法則,
你將能體會,美好生活可以這樣過!

「限量新品明上市,民眾漏夜排隊」、「百萬名車展,富商名流捧場」、「
名牌時尚秀,名流明星比行頭」……,打開電視、報紙與雜誌,充斥著美食
、精品、時尚、3C產品等廣告或新聞,處處誘著人們消費,社會瀰漫著一股追逐物質享樂的風潮。

然而,追求錦衣玉食、開好車、住豪宅、戴名表的人們,真的比較快樂嗎?根據媒體調查報告,國人痛苦指數一再提高,求助心理門診的比例增加,幸福感陡降,尤其面對氣候異常、生態環境惡化,以及天災連連等自然變化,或因通貨膨脹、金融海嘯引起的經濟恐慌等人為影響,導致人心不安,壓力倍增,在在讓人快樂不起來。臺灣人的快樂指數世界排行第六十八,遠遠落後平均年收入不到台灣二十分之一,排名第八的不丹。

用錢堆砌不出的幸福

在這個極端失衡的年代中,以往人們定義的「好生活」價值觀一直在鬆動,外在的物質享樂或許可以獲得一時滿足,但卻買不到真正的快樂。從《新好生活》一書的作者約翰羅彬斯(John Robbins)的自身經驗,或許可以發現端倪。他是美國知名的三一冰淇淋繼承者,但他隱約覺得,家族販賣的產品可能影響人們的健康,父親的財富累積與奢華生活,可說是用人們的健康換取來的。

羅彬斯在二十一歲時選擇出走,放棄繼承可以讓他衣食無缺,甚至享受榮華富貴的家族事業
,帶著妻兒在小島過了十年的農耕生活;後來靠著出書、演講累積了財富,然而,2008年一場世紀金融騙局,讓他一夜之間失去畢生積蓄,財富歸零,但他也因此更感受到世間無常,唯有珍惜當下才是真的。

培養正確的金錢觀

雖然羅彬斯失去了財富,卻讓他學習到更重要的一堂課,他重新勾勒出讓人過「好生活」的新價值觀。他體悟到「生命的價值不在擁有多少,而是付出多少」、「新好生活不是自我否定,也不是自我放縱,它是一個走向自我覺醒與自我了解的過程」、「新好生活是尊重自己、尊重他人,也尊重星球上所有的生命」,一種簡單過、快樂活的幸福法則。

羅彬斯認為,「新好生活」不是揚棄金錢,不是重新過著老祖母的刻苦簡樸生活,不是要讓人覺得享受是罪惡的,而是改變我們用錢的習慣,調整我們的生活方式,更重要的是扭轉我們的價值觀,不再陷於「舊好生活」的價值觀裡,並重新定義「成功」,不再執著於事業、名位,進而反省社會環境頻頻灌輸我們追求物質,享受奢華,食衣住行各方面追求要貴、要大、要新、要流行的觀念,養成超過負荷、擴張信用的消費習慣,追求負擔不起的奢華。

他不諱言自己喜愛金錢,並開玩笑地說:「尤其在付帳單時。」因此,他提出,邁向新好生活第一步要做的是:認識自己的金錢性格,擁有財務自由,療癒我們與金錢的關係,學習幸福經濟學。

過新好生活,很簡單

在臺灣,已有許多人實踐著新好生活的價值觀。曾在外商公司擔任高階經理人的張震球,拚命賺錢換來了多數人眼中的「幸福生活」──拿高薪、開好車、出國度假……,但當他重新檢視自己的生活方式後,首先降低自己對金錢及薪水的期望,他從朝九晚五轉為自由工作者,雖然收入銳減為三分之一,但壓力變輕了,時間可以彈性運用,更大的轉變是,如今五十歲的他,體能達到最佳狀況,而且學習並嘗試了許多不同的事物,親近自然與禪修,讓他生活豐富,心靈也漸漸淨化,快樂感持續增加。


只要多一點覺察,就能看穿「更大更多等於更好」的「舊好生活」迷思,但「新好生活」也不是要人過度節儉、環保,過著如清教徒或苦行僧般的生活,而是運用最少的資源,過更好的生活,就像為了孩子移居宜蘭的母親陳貞秀,雖然捨棄工作,捨棄台北既定的生活,但減法的物質生活並沒有減去生活的樂趣,反而因為孩子回歸家庭後,感受到生命不一樣的重量與價值。


也許不是人人可以移居鄉間,但卻可以選擇從自己的生活型態改變起,例如合樸農學市集召集人陳孟凱,從一個抱持「最好能不吃飯」觀念的人,因健康發出警訊,開始調整飲食,進而發現原來飲食與我們的生命內涵以及地球整體環境息息相關,更起而行動支持友善種植的小農,呼籲大眾關心與愛護我們所生存的環境。


而自許為「住的玩樂者」的林黛羚,從環島拜訪自力蓋屋、改造老房子的朋友中,發現住宅也是生活態度的落實,當她擁有自己的房子後,縱使是住在水泥屋子裡,也能過有機生活,她在自己的陽台種菜、種花,享受生活的樂趣,讓屋子不只是地景而已,而是一個具有生命力的有機體。


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,毅然從皇宮出走求道的佛陀,可說是新好生活最早的實踐者,他放棄人人羨慕的生活,追尋心靈上的富足,獲得了最大的解脫之樂,並把這樣的生活智慧給了我們;而聖嚴法師提出的「心靈環保」、「心六倫」理念,提醒我們凡事回歸自心,想想「需要」與「想要」,建立家庭、生活、校園、職場、自然、族群倫理,回復我們與環境的和諧關係,懂得知福惜福,進而培福種福,在當前這個混亂不安的社會環境,更是最佳的生活指引。

儘管我們仍要面對物價高漲、資源枯竭、氣候遽變等外在因素,但只要換一種心態,就會看見不一樣的生命選擇,讓我們重新檢視生活,探索自己的價值觀與金錢觀,並從日常的食衣住行各方面著手,運用「以更少活得更好」的實用原則,用佛法智慧修一門幸福學,你也能創造簡單而快樂的新好生活!

 


轉載至《人生雜誌電子報第335期》http://www.ddc.com.tw/epaper/C/2011/20110705.htm

回上頁

友善列印

把這則內容分享到Facebook 把這則內容分享到Plurk 把這則內容分享到Twitter