:::

幸福分享

2011-06-29

發了菩提心的菩薩行者,是會把一切人,乃至一切眾生的幸福當作自己的幸福了,見到他人有福,就等於自己有福

 

「隨喜功德」讚

所有十方群生福,有學無學辟支佛,及諸佛子諸如來,我皆隨喜咸一切。
此四句的意思是說:此十方的一切眾生,各修各的福業,各享各的福報;十方世界的一切聲聞獨覺等小乘聖者,各修各的福德智慧,各享各的福德智慧;十方世界的一切大乘菩薩及一切諸佛,各修各的福德智慧,各有各的福德智慧。凡是這些,無論是凡夫聖者,無論是小乘大乘,我對他們的功德,無不一一隨喜。

「隨喜」是他人有福有德,不論是誰,不論多少,雖不是我自己的功德,我也一律感同身受,心生歡喜。通常人只能為自己的幸福感到歡喜,也多半能為自己家人的幸福感到歡喜,能為親近的親友家的幸福感到歡喜;但對於陌生人的幸福,則未必覺得歡喜;甚至有人因為幸福的是他而不是我,不論他是外人或家人,很容易引起自己的妒嫉,便丟出一句酸溜溜的話來:「那有什麼了不起的。」

如果你是發了菩提心的菩薩行者,是會把一切人,乃至一切眾生的幸福當作自己的幸福了,見到他人有福,就等於自己有福;雖然自己的能力不足,無法為眾生提供多少福利,但若有他人能為眾生營福,不論是誰,不論多少,都該心生歡喜。

能夠見聞作福隨喜的人,能夠見聞得福隨喜的人,一定也是一位有福報、有智慧的人。

此處的「有學、無學」是指小乘的聖者,小乘聖者分為兩類:

聲聞聖者是聞佛說法,而得聖道的人,分為四等,名為四果,其中初果、二果、三果位的聖者,因為尚未出離三界生死,但已將要出離三界生死海,所以名為「有學」聖者;第四果阿羅漢,便是「所作已辦,不受後有」,已得解脫三界生死海,所以名為「無學」聖者。

辟支佛,又譯為獨覺,是未聞諸佛說法,自悟十二因緣,解脫三界生死煩惱的聖者。根據《成實論》及《俱舍論》所載,各有「有學十八人」的說法,雖此二論所列名目略異,但主張有學聖者經十八個位次的果位,則是相同。

至於「無學」的定義,僅指阿羅漢,稱為「無學果」或「無學道」,煩惱斷盡,已無事可學。戒定慧合稱為三無漏學,在有學位中,煩惱未盡,故仍須學。

「佛子」,本來是三寶弟子或是佛教徒的通稱,若依大乘法門,唯有入如來家、乘如來願、發了無上菩提心、受了菩薩戒的菩薩,始得名為佛子。此處所指的「諸佛子」,因與「諸如來」連用,諸佛子當然就是諸菩薩眾的意思。


可見普賢菩薩所示的隨喜功德,是不論凡聖的,不論多少的,正如〈行願品〉所說,上從「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極微塵數諸佛如來」的一切功德,下至「六趣四生,一切種類,所有功德,乃至一塵,我皆隨喜」。做大善事有大功德,當然可喜;不做惡事,做小功德,亦當隨喜。

資料來源:法鼓全集《普賢菩薩行願讚講記》http://ddc.shengyen.org/

回上頁

友善列印

把這則內容分享到Facebook 把這則內容分享到Plurk 把這則內容分享到Twitter